等待著實令人乏味,卻能得到更多。
人生無時無刻總是在等待,屁孩等著長大後好脫離父母親的掌握、學生等著畢業後不用永無止盡的考試、義務役在入伍的第一天就等著退伍日到來、上班族等著加薪跟升遷的機會、家長等著小孩長大後好卸下養育的責任重擔,這一等往往是好幾年甚或好幾十年的光陰。但在投資的道路上卻少有人願意等待,每位投資人總是希望買進的隔天股價可以大漲,幻想著一個月後存款簿上的數字會因此而增加,當一個月過後,夢醒了,卻依然作著下一個夢。
短線交易需要強心臟
不可否認,確實有不少偉大的投資人具有短期投資且獲利的眼光與技能,但就是因為那樣的投資人是少數中的少數,所以才能被稱作偉大的投資人,正在看文章的你或許也是位偉大的投資人,但不可不知的是多數人並不具備那樣的能力。嚴格說起來,短期操作講究的是運氣,是場投資人與市場的對賭,賭對方向就賺錢,反之則虧錢。
正因為投資的風險來自於不可預測性,即便表現極佳的個股仍可能莫名的崩跌,反之,表現極差的個股依舊可能莫名的飆漲,而這便是市場,這是踏入股市前就應該有的觀念,千萬不要因為任何理由去跟市場賭方向,除非投資人的資本大到足以左右市場的走向(就連富可敵國的李佛摩也無法與市場作對),否則懷抱著短期獲利的想法無異於在牌桌上與賭神們賭博,運氣夠好時仍然有贏的機會,但多數時間卻只有蓋牌一途。
假設短線投資人每天交易一次,贏的機率是50%,想想看一年365天全贏的機率有多低,更別說人生有多少個365天了。因此市場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贏的機率大於輸的機率就賺錢,但有個殘酷的事實是:當虧損20%時,下一次必須得獲利25%才能使本金回到最初的水準 [1/(1-0.2)=1.25],贏多輸少也不見得就會賺錢。
耐心才能讓投資人立於不敗之地
在價值投資的迷思一文中提到:沒有耐心等待安全邊際的出現,結果是買在高點,安全邊際等同虛設。這句話除了強調安全邊際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耐心這兩個字,而這正是巴菲特成功的原因。巴菲特總是耐心等待合適的買進價位出現,當機會來臨時則迅速的出手;當公司發展符合預期時則耐心等待市場給予適當的評價,若不如預期時則不計代價出清持股。雖然決策的過程看似快速,但其實股神在枯燥乏味的等待時間裡就已經作好完整的沙盤推演了,剩下的就只有在正確的時間確實的執行而已,如此一來,獲利就變成一件可預期的事情。
投資人在投資這件事情上,能完美掌握的永遠只有自己而已 (實際上多數投資人最難掌握的卻是自己):這裡指的是耐心、毅力以及決策,而其餘的就只能歸類為運氣了。
舉好樂迪為例:好樂迪是視聽娛樂產業的龍頭,雖與錢櫃相互分食市場,彼此卻又交叉持股,加上客層規畫不同,不容易走向削價競爭的流血戰,雖然屬於高度景氣相關的行業,但因上述的原因,使公司本業仍能穩定地成長,加上來自於錢櫃的業外挹注下,即便在2007年~2009年間仍能繳出獲利的成績 (即便大陸投資虧損,公司仍能維持每年獲利),且配息率皆能維持六成以上 (除2009年未配息),而由2011年以來,每年皆能繳出EPS 3元以上的成績 (2013年除外),除此之外,公司近幾年亦維持至少配發3元的配息政策。雖2013年獲利表現不如預期,但由2014年第一季財報可以得知公司的營業利益率已較去年提升,預估全年獲利應可優於去年,此外,因2015年起可扣抵稅率減半的因素,雖2013年EPS僅2.69元,公司仍決議配發4元股利。雖設定買進價位為36.7元,因上述原因,決議於40元進場,並預留資金待股價跌落36元時可供加碼。接著,公司在2014~2015年間的本業表現穩定成長,除此之外,2015年業外更因認列股票投資收益以及錢櫃的獲利挹注,進一步帶動EPS及股價成長,雖將賣出價訂為91.3元,但因股價已逼近歷史高點,決議逐步將獲利落袋。
上文的決策過程中,筆者並無法在事前得知2015年的獲利大爆發,更加無法預測股價的漲跌,嚴格說起來,抱股一年多便有資本利得其實也只能算是運氣較好罷了。但如果少了事前的評估及規畫,可能就沒有足夠的信心及資金能在股價滑落時承接,除此之外,若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歷史價位的突破,就會犯下過早實現獲利的缺失,如此便等同於機會成本的損失。
如何熬過等待的煎熬
多數投資人都無法抗拒在等待期間應該做點什麼的誘惑,以下提供四點等待時刻不寂寞的作法。
- 絕對不要忘記在投資組合裡預留現金部位,即便前景一片看好,仍然得留有可供未來加碼的資金。
- 分批進場的好處肯定比單筆進場來的好,雖然股價可能在買進後持續的上漲,但無論是在上漲時加碼或是下跌時加碼,絕對都比沒有資金操作來得好。
- 當獲利接近或達到預設目標時,實現部分獲利可以降低心理壓力,除此之外,實現的部分獲利亦可作為風險的緩衝。
- 等待的時候是追蹤及建立口袋名單的好時機,當好的機會來臨時才有足夠的信心買進並持有,不能只是徒耗時間的空等,更不要用每天盯盤的方式來關心投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