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是複雜的技巧愈是難以堅持
 
投資就跟減肥一樣,前三分鐘總是令人期待,三分鐘過後卻令人垂頭喪氣。
在投資這條道路上,許多看似意志堅強卻又搖擺不定的投資人,總是不斷地嘗試任何可能帶來獲利的方法,每次的新體驗就好比在沙漠中找到綠洲一樣令人興奮,心中老是想著這次一定可以成功;這次絕對跟之前不同了。逼自己努力嘗試一段時間後,卻發現結果居然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於是開始懷疑是否哪裡做錯了,這個方法肯定是錯的,失望之餘又痛恨這樣的自己。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失敗後,得到的結論是自己不適合投資。
 
投資跟減肥有著許多共通點:沒有制式的標準答案、不同人使用相同方法卻有不同的結果、付出的努力與成果不成比例等等,其實這兩件事的答案卻都意外的簡單,但卻是一般人難以克服的,那就是違背人性!
就拿減肥來說好了,克服美食的誘惑跟堅持不懈的運動就是正解,但人就是很難抵擋精緻美食的誘惑,高油高糖的食物就是比少油少糖的食物吸引人;辛苦工作了一天或一周之後,每個人都只想攤在沙發上抱著零食盯著電視看,有多少人願意頂著大太陽或吹著寒風在外頭跑步?
但想要有所得就要有所犧牲,而且必須堅持再堅持,加上多數人總是高估自己的毅力,認為自己想要減肥的決心遠大於美食的誘惑,總是在一開始就將目標設定過高,結果不到幾天就宣布放棄,重回大吃大喝的懷抱裡。就是因為目標過於艱難而難以持續執行,才會總是只有三分鐘的熱度,更糟糕的是越是經歷失敗的人就越是希望可以找到更簡單且更快速的方法,腰圍卻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
回頭來看,何不循序漸進,先設定簡單的減肥菜單讓自己可以完全的接受並執行 (比如每天消夜改為一半油炸一半蔬菜或甚至改為兩天一次消夜),等到這些已經內化成習慣後再慢慢增加減肥菜單的強度,當運動及清淡飲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復胖也難。
 
投資往往也被搞得很複雜,好像要用常人難以理解的方法獲利才能證明自己很厲害似的,利用簡單的判斷或財務數字就能完成的決策,卻要杜邦公式又要布林通道,到頭來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導致能堅持不懈地執行紀律的人是少之又少。
舉例來說:價值投資追求的是安全邊際所帶來的價差空間,投資時間長短完全取決於實現這個價差空間所需時間長短,與短期或長期投資無關,而股利更只是這段等待期間的點心而已,找出安全邊際才是價值投資人真正應該做的事,即便進場一個月就獲利出場也是一項好的價值投資。
但是許多投資人卻偏愛洋洋灑灑地列出一大堆選股標準,花了大半的時間在"精選"口袋名單,卻沒注意到市場在這段期間裡早已反應了"精選"名單應有的價值 (意指價位已偏高或超出安全邊際),到頭來固執的投資人沒有任何標的可以出手,眼睜睜看著多頭市場遠去;而猶豫的投資人不只忘了安全邊際,追高股價卻又不肯在更高的價位出脫,只能在多頭市場遠去時安慰自己說我是在存股 (價值投資並不是存股,只是還沒有到達出場條件所以才長期持有)。
其實只要投資人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設定好適合的進出場條件,緊接著紀律的按表操作就足以獲得不俗的報酬,很可惜的是多數投資人並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就好像明明肚子餓了該吃飯,卻跑去蹲廁所一樣令人難以理解。
 
先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十五年後孩子的教育基金?還是為了自己往後的退休金?目的不同自然方法也會跟著不同,即便目的相同,不同人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必須要看投資人自己的能力及狀況來作決定。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個性與人生本就不同,同樣一套方法本來就不可能完美地套在另一個人身上,年薪五十萬的新鮮人想要模仿年薪百萬的中階族群,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更精準地說:大多數的投資人壓根不曉得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才是最致命的原因。就像是希望短期獲利的投資人卻花好幾個小時甚或好幾周在閱讀公司的財報;而希望每年獲取穩定收益的投資人卻依照線圖作為投資的依據。更極端地說,許多投資人根本沒發現到自己的表裡不一,嘴裡說著巴菲特是我的偶像,我要好好學習他的投資方法,卻總是在股價一有波動時就急急忙忙出場;而說著這檔股票一個月後肯定會大漲的人,卻緊緊抱了十年還是不肯停損,
 
何謂簡單的投資方法,以存股為例:
存股的目的是為了每年獲取穩定的收益,股價的波動則可以不必理會,重點在於找到每年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持續地買進並持有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三個條件是必須的,是的,就三個!!
第一個篩選條件訂為2007年迄今每年EPS皆大於0:這代表公司即便在金融海嘯時仍能維持獲利,當景氣再次變差,也不必過度擔心公司能不能撐過谷底,且公司賺錢是配發股利的先決條件 (虧錢時以資本公積或保留盈餘配發股利沒有不好,但心裡並不踏實)。
第二個篩選條件訂為2007年迄今每年股利皆大於0:表示公司願意與股東分享公司治理的成果,好公司應該能在公司治理與股東分享之間取得平衡,如此一來,股東才能享受到公司成長的喜悅,除此之外,存股的目的就是為了每年穩定的收益,股利正是滿足這一條件的最佳來源。
第三個篩選條件訂為2007年迄今每年自由現金流減去股利後大於0:表示公司當年度的獲利就足以支付股利及股息,也能看出公司正在持續地成長或至少維持穩定,如此一來,即便配發來源是保留盈餘或資本公積都無妨。除此之外,還能確定公司是否經常打腫臉充胖子,藉此淘汰掉那些必須向銀行借錢才發的出股息的次等公司。
以上的三個條件就已經達到存股的目的:每年獲取穩定的收益。雖然這樣一來名單會多達百檔以上,但最主要的目的已經達到!更積極的投資人還能更進一步的以獲利成長率來挑選具有成長性的個股,或者依據公司的預估獲利來推估適合的買進價位,進一步降低持股的成本。
 
使用較多的條件來篩選,確實可能找出較佳的標的,但篩選的順序跟條件必須符合投資人的需求,才不會白忙一場又買錯股票,傷身又傷心。
再次以存股為例:既然存股是為了每年獲取穩定的收益,前提當然是公司每年都能配發股利,而且配發的金額越穩定越好,那麼再多加上一個篩選條件如何:2007年迄今每年股利的誤差值小於25% [舉中華電為例:2007年~2015年間平均股利4.60元,最差年份2007年配發3.58元,誤差值為 (3.58-4.60)/4.60=-22.2%],看見了嗎?連最為人所知的定存股也勉強過關而已,如此一來,名單內剩下的檔數還能否組成一個好的投資組合 (產業分散,持股平均)呢?即便名單正好是個非常棒的投資組合,股價會是投資人願意出手的價位嗎?如果不是,是要追高好還是等待好呢?當有越多疑問出現的時候,即便是一份非常棒的名單,只要投資人的信心不足 (無法解答的疑問,如同上述追高好還是等待好),勢必無法好好的思考投資決策,更別提後續紀律的操作了。
當條件設定過於嚴苛,會導致可選擇的標的過少;當條件設定錯誤,會產出不符合原先目的的名單 (相信很多投資人到死都不會查覺到這點)。
 
好的投資方法應該簡單到連小學生也能夠理解並且願意執行
arrow
arrow

    小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