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WB0216.jpg

紀律遠比選股重要

 

這是少數推薦序比內文還精彩的書籍,時間較少或沒有閱讀習慣的讀者,只要看闕老師跟施老師的兩篇推薦序即可,這兩位老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這10位大師的投資精髓,並加上他們自身的經驗,濃縮成為令人讚嘆的推薦序,相當值得一讀。

雖然這本書沒有特別令人驚艷的地方,但還是值得聊聊,因為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一次認識10位大師,先初步瞭解這些大師們的操作風格,或許有機會能遇到心有靈犀的類型,接著,就可以更進一步地細讀這位大師的著作,能夠省下不少摸索的時間。至於操作模式已成形,或是已經看過這些大師著作的讀者,就當作是複習,從別人的觀點再一次認識這些大師,也是一種不錯的經驗。

不過,如果是想要尋求選股方式的讀者,大可直接跳過這本書,因為大師們多半沒有固定的選股方式,而是憑藉著嚴格的紀律,以及靈活的操作,從市場中獲取名聲及財富。換句話說,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一次瞭解這10位大師的操作紀律,讓自己跳脫選股的禁錮,學習大師們的成功之道。

可惜的是,這本書充其量只能稱作參考書,而無法成為教科書,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單純只是作者彙整這些大師著作裡,最為人所知的部分,雖然能省去重頭看這些著作的時間,卻很難從中得到大師們的精髓。除此之外,因為這本書是作者彙整的成果,所以只會出現作者認為重要,或時常出現在報章雜誌的段落及觀念,因此,很容易讓我們以偏概全,反而誤解大師們真正的用意。所以,建議找出大師們的著作,親自從頭開始閱讀會比單獨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們得到更多的東西。雖然某些著作閱讀起來確實相當吃力,但只有當我們吸收正確的觀念,並且付諸實行時,我們才會走上平坦的道路。順帶一提,這也是為什麼這10位大師裡面沒有巴菲特的名字,因為這本書是整理大師著作的參考書,而巴菲特根本沒有出版過任何關於自己投資思想的書籍,自然也就無法進入這些大師的行列裡,並不是巴菲特不夠格被稱為大師 (雖然書中使用更好聽的理由去解釋這件事)

 

選股技巧真的不重要

如同兩位老師所說,紀律才是決定投資結果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選股。雖然公司有優劣之分,可是股票並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因為股價是由市場決定,而不是公司的管理階層。雖然我們能夠用特定條件來體檢市場上的標的,利用選股來汰除那些不適合我們的公司 (注意,是不適合而不是壞公司,因為還是有許多高手,能夠從那些我們認為不好的公司裡賺錢),讓自己為數不多的專注力,用在較容易成功的地方,而不必試圖從大海裡撈出一根針。

更直接了當的說,是紀律決定投資的結果,而不是選股,就像有人能藉由宏達電致富,卻也有人會因為買進中華電而虧損,用煮飯來比喻的話,選股就像是洗米,而紀律就是熱蒸氣,我們可以選擇把米洗到透亮,或甚至完全不洗,可是如果沒有加水蒸熟,這米根本就沒辦法入口。

不過,也有不少投資人反其道而行,認為選股才是決定結果的主要原因,而花了大把的時間在選股,卻賺不了幾個錢,我們周遭肯定有不少這樣的朋友,整天說著自己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只是在瞎忙,反而是那些生活愜意的朋友,偶爾心血來潮下個單,就能賺進大把銀子。

 

紀律才是投資的真理

紀律的重要性在於讓成功具有再現性,也就是不論出現何種狀況,我們都能夠從容應對,並且從中獲利,而不是重複著獲利再虧損的輪迴。稍微提一下再現性,再現性是科學研究中必要的條件,這是指不論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只要使用相同的方法,都能夠得到類似的結果,也是被用來區分論文真實性的簡易方法。一篇研究文獻,必須能夠被不同的研究人員,使用相同的方法得到類似的結果,否則就很可能是造假的論文,就像喧騰一時的STAP細胞造假事件,姑且不論STAP細胞與實驗細胞的遺傳背景不同 (該實驗是利用酸或熱等刺激,將實驗細胞逆分化為幹細胞,所以兩者之間的遺傳背景不同,代表這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細胞株,也就是這結果根本是假的),或是圖表瑕疵這種重大缺失,光是7組研究人員反複執行了133次實驗,卻都無法得到原先文獻中類似的細胞產物,所以根本不可能說服學界,更別說這項技術被實際應用的可能性,於是乎,該名研究生身敗名裂,而其指導教授以自殺的方式替自己人生做結尾 (相反地,iPS細胞就讓山中伸彌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且沒有人有異議,因為各個實驗室都能夠用他的方法,培養出與研究論文相同的細胞株)。不過,投資是門軟科學,也就是市場上很難在不同的時間點,出現相同的情況,所以很難出現再現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紀律的協助,讓我們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擁有在不同基準點上,靈活操作的能力。

雖然紀律如此重要,卻很少有人重視或討論,因為紀律很難被詳細說明,也很難立即看出效果,不像選股那樣簡單易懂,任何人都能夠輕鬆地用特定的條件,選出自己的口袋名單。可偏偏紀律又如此重要,因為瞬息萬變的市場,不僅考驗著我們的知識,更考驗我們的耐心跟毅力,像是什麼情況應該要賣出、什麼情況需要買進,而什麼情況需要等待,每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而且,必須等到告一段落了,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做的對不對。

因此,我們需要一套適合自己的標準,並且在遵守標準的前提下,盡可能靈活地做出決策。就像是嚴守安全邊際,除非有足夠的證據或理由,否則寧可空手也不追高。上述的例子中,嚴守安全邊際就是準則,足夠的證據或理由就是彈性,讓我們能夠靈活的操作,而不是遵守死板的規定。如此一來,我們自然就不會每次都靠運氣來獲利,因為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其實我還遠遠不夠格解釋何謂紀律,所以才會推薦這本書,因為這些大師們的紀律有績效作保證。他們除了有高人一等的知識及經驗做後盾之外,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投資紀律,所以能夠靈活面對各種場面。不過,嚴格說起來,這些成功的決策其實都只是一種直覺,這種直覺屬於長年在市場上打滾,而且屹立不搖的成功投資人。正因為是直覺,所以很難直接去模仿,即便大師們在各自的著作裡,以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何謂成功的投資決策,甚至苦口婆心的建議,不要輕易的嘗試某些會讓我們跌跤的舉動,我們還是很難去複製他們的成功。因為那些直覺式的投資決策,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得來的結晶,我們並沒有經歷過那段歷程,所以很難有深刻的體會,即便清楚明瞭大師們的用意,卻還是很難實際的去應用。

 

雖說如此,我們還是能夠透過這本書,從大師們身上學到各種不凡的知識,透過不斷的閱讀,以及實際操作的經驗及檢討,將這些老生常談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紀律自然就能夠養成,獲利就不再是一件遙遠的目標,當我們學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以後,投資就是一種生活,而不是壓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紀律 投資風格 選股
    全站熱搜

    小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