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重點就能少走許多冤枉路
 

好久沒有碎碎念了,因為沒有太多值得說嘴的訊息,應該布局的也早就完成,所以把重心都擺在健身,為的是減掉身上多餘的脂肪。而在這過程中,再次體會成功沒有捷徑,以及做好做滿不如一開始就做對,因為所有的付出都會回饋到自己身上,不論好壞。

以減肥來說,飲食控制加上運動仍是最好的手段。一般而言,單純依靠飲食瘦身有其極限,理由是脂肪跟肌肉會一併減少,因為我們無法指定身體燃燒什麼來取得能量,而當肌肉量減少時,會使得基礎代謝量一併下降,所以許多人都有復胖的情況。所以在體重減少的同時,我們必須依靠重量訓練或是徒手訓練來增加身體的肌肉量,提高我們的基礎代謝率,相輔相成來提高塑身的目標。

5ac4925418c81_610.jpg
 
先報告一下這幾個月的成果,截至目前為止,近2個半月的瘦身成效是體重減輕3.9公斤,其中包含3.2公斤的脂肪 (降低3.8%體脂率),結果雖不滿意,但也算小有成果。不過,實際下定決心減肥,並且開始執行的時間其實長達3個月,而這3個月的瘦身成效是體重減輕6.3公斤,乍看之下成果非常理想,開頭只花了2週就減輕了2.4公斤,但我非常不滿意這2週的成果,因為脂肪只減了0.9公斤 (0.5%體脂率),反倒是肌肉流失了不少 (1.5公斤)連帶使得基礎代謝率一併下降,這意味著即便未來吃的比現在少,脂肪仍會持續的堆積。做好做滿卻做錯了,所以之後就立刻改變作法,讓肌肉量得以維持。
 
 
 
自我反省一下,先前文章曾提到,減肥的重點不外乎少吃多動,但我必須坦承,撰寫那篇文章的當下,我並沒有體重方面的困擾,因為自從成年以後,不論如何大吃大喝,就算整天窩在沙發上不運動,體重也一直維持在55公斤左右,體脂率也一直是14%這個中規中矩的數字,簡單說就是吃不胖的體質,雖然少吃多動就能瘦算是基本常識,但從沒經歷過減肥的我說出那樣的話,現在想想是挺不負責的 (就跟某某股票XX元以下都能買一樣)所以報應來了,短短一年半,體重直線上升到68公斤,體脂率也飆破23%,所以我開始覺得不太妙,想要做些什麼來挽救。
偏偏我是個相當討厭運動的人,所以我選擇先從飲食下手,先戒掉每晚吃一大碗公白飯 (約一合半,也就是1.5個量杯的白米),以及吃消夜的習慣,不過這時期的我仍舊不願起身運動,只是看著體重計的數字漸漸減少,就覺得心滿意足。
題外話:雖然這1個月減少3.6公斤左右的體重,但不在上文提到的3個月裡,因為沒有體脂肪跟肌肉量的數據,所以略過不談。
 
緊接著,在朋友的慫恿下,我也加入健身房的行列,不過,因為不知道如何減掉體脂肪,雖然每週準時到健身房報到3次,用了不少時間把每個器材都玩過一輪,然後很自豪的跟朋友說,重訓還好阿,當下雖然挺累的,可是完全不會痠痛耶。想當然爾,換來的不是你好棒棒的稱讚,而是你只是在玩,當然不會累,想必一點成效也沒有的數落。結果也證明了,雖然體重下降了2.4公斤,但減少的幾乎都是肌肉,而不是那討人厭的脂肪。
所以我開始上網爬文、追問朋友訓練的技巧,才發現有許多壓根不曉得,或是還沒有足夠能力去執行的健身"常識"。目前為止,我仍在囫圇吞棗地吸收健身相關資訊,以不讓自己受傷的前提下,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在這過程中,有不少的感觸,也不禁感嘆,任何知識領域,背後都有龐大的學問,不可能一蹴即成。但其中都有著相似的脈絡,幫助我們掌握事物的本質。
 
學習應從原理著手,再逐步往下深掘
仔細想想,每當我們剛踏入某個領域時,最初肯定都會感到困惑,因為懂的東西太少,以至於不曉得該從何處著手,加上我們還沒有能力區分資訊的正確性,所以只能這裡看看、那裡翻翻,幸運的話很快就能夠掌握訣竅,運氣不好的話卻只會越來越困惑,尤其現在資訊如此發達,任何一位路人 (就像我)都能在網路上發表長篇大論,但天曉得說的是屁話還是至理名言。
所幸,我們還是有方法能夠找出些蛛絲馬跡,幫助我們早日進入狀況。在這裡不免俗地還是要提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我們經常閱讀,就會發現某些資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此時,我們可以將那些資訊記錄下來,再不斷地去蕪存菁,我們就能夠親手打開這個領域的門縫,稍微窺探門那頭的風景,因為這些經常出現的訊息,很高的機率就是這個領域的基本"常識",或是原理。
以投資領域來說好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供需法則,不論是不動產的價格、股票的價格、債券的價格,或是匯率波動的背後都是由供需法則來推動,但供需法則又受到政策、資金流動、總體經濟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產生了許多理論跟學說,而這些理論跟學說,就是讓我們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因為每個人講的好像都對,卻又很難適用在所有的情況。
 
設定目標並且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正因為這些理論跟學說都是對的,所以讓我們更難取捨,因為實際用起來的成效並不是百分之百。於是乎,雖然眼前有許多條路可以選擇,但我們往往不知道該選哪條路才好。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最大癥結點在於:我們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或是不了解自己的個性。所以很容易在每條路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跡,卻從沒見過任何一條路的終點景色,因為我們總是一直不斷地折返。
以投資為例,1年存到10萬元出國費用、3年存到80萬結婚基金、5年存到150萬買房頭期款、30年累積3,000萬退休資金,這些都是很明確的理財目標,而每個目標都有各自適用的投資方式及理財工具。遺憾的是,一旦理財的先後順序搞錯,就算我們能夠掌握投資工具的精髓,相信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投資成果。就舉1年存10萬的出國費用來說,相信很少有人會選擇6年期的儲蓄險作為理財工具,因為大多數人都知道這筆錢要6年後才能"全額"領回來。可是,卻仍有不少人會選擇以股票或基金作為理財工具,因為他們不知道,或選擇性地遺忘,股票的價格或基金的淨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期待著這筆錢在1年後會長大1倍、2倍,甚至10倍。
 
錯誤就該立刻修正,並且享受小成功累積的成就感
即便我們訂好了目標,但如果運氣不好,或是學得不夠透徹、執行的不夠徹底,我們將有很大的機率一直重複做錯誤的事情,就像剛開始減肥的我一樣,明明我在意的是體脂肪過高,卻只是盯著體重計數字的變化,而忽略了體脂肪是否減少,結果是肌肉代替脂肪犧牲了。
意識到走錯路的我,開始改變並且加強重訓及有氧的力度,把握運動後30分鐘的進補黃金時刻,賣力的對抗體脂肪,並且攏絡可愛的肌肉群。雖然攏絡肌肉的成效沒有預期來的好,但至少首要目標已經開始出現成效,所以就算再討厭運動,仍有動力繼續這件事,因為成就感是嗎啡,會讓人上癮。
 
 
就像前篇文章曾提到:大部分買筆記的人只是買一份安心感,這是在感慨那些妄想透過別人選股名單輕鬆致富的人們,所以該篇文章總結:捷徑不一定比較好。而在親身經歷了減肥這件事之後,再次體認到,成功沒有所謂的捷徑,所有的成果必須依靠自己辛勞的付出。就像減肥可以透過抽脂或縮胃手術等方式立即見效,但如果飲食習慣沒有改變,最後還是一場空。相反的,少吃多動雖然很累人,但確實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此外,少吃不代表偏食,而是有意識地減少精緻食物的攝取,或是以多動的方式消耗自己的口腹之慾,這世上並不存在著喝水也會胖的事情,那只是不願付出努力就自暴自棄的開脫之詞。
 
另外,還有一件事想要吐槽一下,曾有人說理專跟交易員只要自己不要手癢進場操作,靠說服別人買進的傭金就足夠養活自己了,所以衍伸出一個判斷業務可不可信的作法,那就是反問他自己買進了多少。同理可證,當我們看見20XX年值得存股的名單時,我們要反問自己,我們知不知道這些熱心推廣名單的好心人實際買了幾檔?買了多少?成效如何?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答案,為什麼要從這些多達10~30檔的名單中選一檔來投資?話說,這種做法跟從1400檔名單中隨機抽樣有什麼分別?
差別在於事後我們有人可以怪罪,錯不在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健身 減肥 設定目標
    全站熱搜

    小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