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是為了變化才規劃的

這篇將延續投資三部曲的論點,經過認識自己階段的我們,接下來要開始找尋適合自己的標的,好讓自己開始投資的旅程。這階段的重點是找出自己最有信心的標的,而不是別人認可的好標的;另外,進場前就必須先想好何時出場,而不是進場之後才每天想著何時出場,最重要的是:進場前必須先模擬任何可能發生的利空、利多跟突發事件 (發生機率再低也得模擬,因為沒人保證不會發生),並針對這些事件安排適當的因應作為,以便做好風險管控。除此之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對某檔個股有所疑慮,甚至感到不舒服時 (像是營收下滑或預期匯損等),就直接放棄不要留戀,也不用試圖找出這些疑慮背後的原因,或任何可以安慰自己的說詞,因為當我們對該標的沒有信心時,肯定沒辦法忍受短暫 (或長期)的帳面虧損,與其讓自己不開心,不如兩手空空來得自在 (這段話是針對進場前的選股階段)

認真說起來,尋找標的這個階段是三部曲裡最不重要的階段,因為這階段影響的就只是賺多或賺少的差別;不像按表操課階段是決定投資獲利或虧損的分水嶺;也不像認識自己階段會決定長期投資能否獲利,所以不必執著一定要挑選到最完美的標的,而是要找出自己最有信心的標的,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作後盾,當面臨短空或不確定因素時,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而導致不必要的虧損。

雖然個人認為這階段最不重要,但尋找標的這件事卻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複製專家們的人生經歷 (應該沒有人會想要砍掉重練吧?) 或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唯一能夠模仿的就只有他們的選股條件或投資技巧而已,但我們卻很容易忽略一件事情:我們並沒有專家們的耐心 (等待合理的價格及決心 (壯士斷腕的停損策略),所以即便依照專家們的選股條件進行選股,卻很難達到跟他們一樣的獲利水準。雖說如此,尋找標的這個階段對於我們來說仍然相當重要,因為沒有經過篩選,我們怎麼會知道要買進哪些標的,怎麼開始投資這件事呢?但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找出自己最有信心的標的"(這句話已經出現三次了,因為非常重要所以一再重複,絕對不是因為偷懶所以複製貼上)

另外,針對戀愛這件事,曾經有人這樣分析:當熱戀期過後,情侶們對於對方的包容心開始慢慢地減少,這時候很容易因為雙方缺乏信任以及溝通不良,而在摩擦逐漸產生的情況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吵架,最終則因為某方不願妥協而草草的分手。投資也是一樣,重點不在於找到一個非常完美的標的,而是找出自己最有信心的幾間公司,並且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建立對該公司的信心,然後投入事先規畫好的金額並持續追蹤公司的情況,最後耐心等待獲利出現。說起來很簡單,可是要找到有信心的標的卻異常困難,因為每個人的信心來源都不同,實在很難給出一個適合每位投資人的作法 (這也是投資有趣的地方),雖然仍有大方向可參考,但嚴格說起來底下的建議也只是我個人建立信心的作法,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選擇標的這個階段同樣可再細分成三個步驟,括號內依然是建議的具體作為。

2.1. 縮短戰線 (建立篩選條件及口袋名單)

2.2. 建立持股信心 (完成個股研究並設定操作區間)

2.3. 擬訂投資計畫 (確認投資理由及進出場條件)

 

縮短戰線

這個步驟的重點是建構"符合自己"需求的篩選條件,而不是直接沿用專家們的建議或篩選條件,因為那是符合他們需求的篩選條件,卻不一定適合我們。除此之外,除非我們非常清楚使用某項條件的理由,否則寧可不用也不要錯用,要記得: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的話,是不可能在大家都悲觀的時候樂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清楚為何使用這項條件,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持股的信心,最終也只會走向小賺大賠的結局。

這個步驟是為了排除掉不適合我們的標的,因為市場是非常龐大的,即使我們將投資的範圍侷限在台股,仍然有高達1400多檔個股可以選擇,而我們這些小散戶的實力是不可能持有大部分標的。所以,首先我們必須先盡可能地排除掉不適合我們的標的,以便將我們為數不多的時間及心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首先我們必須先確定好自己的篩選條件,才能建立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口袋名單。如同先前文章曾提到的,使用的篩選條件要盡可能簡單 (這裡的簡單指的是減少使用需要換算的財務指標,並善用不需換算的財務"數字") 並且符合我們的需求 (使用一堆條件看起來很厲害,卻不一定實用),而且先後順序絕對不能搞混,否則只會挑選出四不像的名單,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

存股為例:存股的目的是為了每年獲取穩定的現金股利收入,所以我們只要確認4件事就好。首要條件是公司每年都能獲利 (EPS大於零)、而且每年都願意跟股東分享經營的成效 (現金股利大於零)、除此之外,為了確保公司的獲利都是貨真價實的,還要觀察當年度的現金流是否足以支應股利的發放 (自由現金流減去現金股利及股票股利後大於零)、最後,為了避免買到已步入衰退的""好公司,汰除現金股利衰退的標的 (近3年平均股利減去近10年平均股利後大於零)

上述的條件裡,如果少了每年都獲利這件事,我們勢必會因為擔心未來可能再度虧損,而沒有足夠的信心在景氣不佳時抱緊該股或不敢在股價滑落時低接。如果把每年發放現金股利這項條件放在每年都獲利之前,就有可能把雖然虧損卻仍然發放股利的次等公司納進來,如果少掉現金流這個條件,勢必無法區分出借貸來發放股利的次等公司。這樣的條件組合不只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理想的存股名單,還能縮短建立名單的時間,把時間用在更值得的地方,而不是執著在不那麼重要的地方。

完成口袋名單後,就能夠再進一步地利用更多條件來選出”目前”最適合我們的標的,將範圍縮小到自己能夠負荷的檔數 (5~10檔),才能再進一步去評估個股的投資價值,因為我們只是小小散戶,沒有法人所擁有的資源,只能將目光放在少數最適合我們的標的,並專注在我們能完成的事情上,提升自己的勝率。

 

建立持股信心

建立信心指的是股市崩盤時仍能冷靜應對,甚至勇敢低接,而不是虧損時堅信總有一天會漲回來卻沒有任何作為。

這個步驟的先決條件是盡可能地蒐集個股的資訊,當認識越深入時,小道消息自然無法影響我們的心情,才能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雖說盡可能找到大部分的資料是最好的,但也不必太過鑽牛角尖,最好依循自己的個性去找到想要知道的消息就行了,畢竟每個人建立信心的方式都不同,沒有必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專家們都在做的事,而且知道太多訊息有時候不只沒幫助,反而會影響自己原先的投資策略。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資訊的取得並不困難,難的是怎麼區分資訊的正確性以及必要性。以正確性來說,個人還是最推崇公開資訊觀測站,另外,公司的必要資訊在公開資訊觀測站都能輕鬆獲得。以必要性來說的話,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當我們想要認識一間公司時,勢必得先瞭解公司的產品或業務,再來則是公司的主要客戶、競爭者及市占率等產業資訊,最後則是該產業的營運生態及景氣循環關聯性等較專業的領域。前兩者可以先藉由MoneyDJ的財經百科來初步了解 (百科的資料其實都是網友整理該公司年報的內容,雖不完整但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再搭配公司的官方網站來加深印象,初步認識之後,有興趣再到公開資訊觀測站下載年報仔細閱讀,否則就直接刪除該公司,重新找尋更理想的標的。

年報至少有2個優點,首先,從年報能知道公司詳細的業務、產業概況、公司的優勢跟劣勢及各種經營的因應作為。除此之外,從年報的文字敘述及各種因應措施,也能探知經營者對於公司經營的想法與誠信 (面對衰退的業績是積極應對或是替自己找開脫之詞,對照居易及奇美材的年報,相信您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所以說,雖然年報內容每年幾乎都大同小異,但還是相當值得參考,尤其是我們初次接觸的公司,年報能得知相當多訊息,而且相對正確,是初步認識公司的最好管道。

至於該產業的營運生態及景氣循環關連性部分就可有可無,因為每個人建立信心的方式不同,加上這步驟需要的專業知識成分較多,如果是喜歡挑戰的人倒是值得嘗試並鑽研,如果是跟我一樣懶惰的人就爽快地捨棄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利用其他方式來建立自己的信心還更省時省力,因為只懂皮毛反而比完全不懂更慘,再說我們的人生不是只有投資這件事要煩惱,專注自己能做到的事自然就能增加自己的信心

至於建立信心的方式有很多,比較常見的大約有三種:藉由參加股東會或電訪等方式,由經營者的口中得到想要的資訊來建立信心;或是藉由新聞及討論區文章等集思廣益的方式,從大家的口中得到想要的資訊來建立信心;或像我這種固執的偏執狂,用年報及季報的實際數字來表示經營成效,讓數字告訴我我想要的資訊來建立信心。這些方式都各有優缺點,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最好的方式,重要的是合乎自己的個性,才能真正的建立自己的信心。

 

擬定投資計畫

完成前面兩個步驟後,真正進場前我們還需要再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替這項投資擬定"專屬"的投資計畫。目的是模擬"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件 (利多、利空及突發狀況),並且寫下各種相對應的因應作為,讓自己隨時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市場情緒作出判斷。這麼做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因為市場是難以捉摸的,看似歌舞昇平的氛圍,卻可能在下一秒鐘風雲變色,所以我們必須先演練各種狀況,等到市場真的發生變化時,才不會手足無措而作出莽撞的決定,讓自己承擔不必要的虧損。再來是因為人是健忘的,很難憑記憶記住每件事情,白紙黑字就是為了提醒自己當初為何買進,也能依照市場的變化對原先的計畫進行修改,並藉由反覆的規劃來加深該股的認識及信心。

為了完成上述的目的,投資計畫最少應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看好該股的理由,再來則是狀況的演練。第一點的目的是為了提醒自己看好它的原因,每隔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觀察,能夠幫助自己判斷該股是否仍有投資價值。第二點的目的則是為了讓自己時刻注意風險管控,所謂的風險就是造成虧損的各種原因,就如同巴菲特的箴言:永遠不要虧損。模擬各種可能造成虧損的情況,能幫助我們碰到危機時正確應對,將危機化為轉機。

當我們買進標的之前,要先在計畫的前半段詳細列出看好該股的原因,以及決定買進的理由。當實際買進並持有時,必須定期檢視,當有一項或多項"已"不符合原先的條件時,依照當時的市場環境,並利用計畫的第二段 (風險模擬)來檢討不符合的原因,再決定是否繼續持有。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我們都很習慣替自己找藉口,所以計畫的第二段一定要事先 (買進前)完成,而且在投資的過程中絕對不能更改,以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徒增不必要的虧損。

至於計畫的第二段則是假想練習,我們要統整所有已發生的歷史事件,並且假想任何未曾發生過的意外事故。要注意:就算意外發生的機率很低也要列入考慮,因為重大事件往往都是發生的機率太低,才會被忽視,反而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換句話說,如果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高,通常都會被立即處理,反而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 (想想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2011年的歐債風暴,相信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雖然列出各種事件是件累人的工作,但真正困難的是當事件真的發生時,我們應該要如何應對,所以接下來就是要思考"自己"的因應作為,才能讓自己在事件真的發生時,可以立即地對投資部位作處置,而不是被市場情緒牽著走,真正做到別人恐懼時貪婪。

計畫的最後則是寫下個股的進場條件、加碼條件、減碼條件、停損條件及出場條件,雖然在完成上述的步驟以後,我們已經建立了個股的信心,並且掌握了投資的風險,為了能夠實際應用,最後還是需要將這些抽象的東西實體化,也就是用股價、財務數據等數字以及情境來規劃投資,當時機成熟時就能毫不猶豫的執行,而這正是所謂的紀律養成,也就是下一階段 (按表操課)的重點。

 

如同股票的買賣藝術一書提到:專業經理人的看對機率只有49%。我們只是小小散戶,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既然專業經理人都有一半的機率會看錯,我們就不用妄想或要求自己一定要每次都看對,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就算看錯也能賺錢。因為投資最美妙的就是看對時賺大錢以及看錯時賺小錢,而這就需要仰賴良好的操作紀律,而紀律的背後需要完善的計畫來支撐,當我們認識大部分的風險,並且能夠掌握自己的情緒時,自然就有信心在股價上漲時緊抱、在股價崩盤時勇敢加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以及別人貪婪時恐懼就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親身經歷的旅程。

計畫能幫助我們瞭解風險

 

arrow
arrow

    小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