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率不是萬靈藥,最起碼要跟表現最好時比較

在媒體勤奮的教育下,許多人開始關注年增率這項數值,認為這是判斷公司好壞的最佳依據,他們認為藉由比較公司今年跟去年的表現,可以知道公司究竟是成長還是衰退,比起月增率這種容易被淡旺季影響的數值,要來的可靠多了。但就像先前文章提到的,比較的東西是什麼很重要,如果拿年增率跟月增率來比較,年增率確實能夠告訴我們更多事情,因為年增率排除了淡旺季的干擾,但這不代表年增率就能看出所有的事情,最多它只能告訴我們公司這2年的變化,但除非是成立"只有"2年的公司,否則只看2年的資料就做出投資決策,實在太可怕。
 
照慣例出賣一下我朋友,用他的例子來說明只看2年資料有多危險。
德律 (3030)是這位朋友的心頭肉,因為這是他踏入股市以來,第一檔自己挑選的標的,據他的說法,是依照某位價值投資專家提供的選股方式,所選出來的完美標的,但可惜他沒有避開"台式"價值投資的盲點,不幸買在最高點,因此只能一路被套牢,騙自己是在存股,卻一直關注著股價變化,因為買貴造成的心理壓力不是初學者能夠輕易承受的。
暫時跑題一下,所謂台式價值投資的盲點指得是:使用過少且特定的資訊,再搭配過度樂觀的情緒一起服用,結果是高估公司未來的獲利,而訂下過高的價格區間,如果幸運遇到公司剛開始成長,這方法就沒有問題,但更多時候,公司只是剛好某一年度表現特別好,或剛好走到最顛峰時期,2014~2015年的德律正巧是這情況。
回到這位朋友身上,德律在他買進的那一年 (2014年)表現特好,當年度他也很滿意自己的傑作,但隔年度他便陷入了低潮,因為德律營收及獲利開始逐漸下滑,2016EPS甚至只有2014年的3成左右,想當然爾,股價也一路下滑。在這過程中,這位朋友並沒有往下加碼買進,而是選擇抱著過年,無視這件事,雖然他自己的說法是他在存股,但在我眼中就只是單純信心不足,所以不敢買,卻也不敢賣,因為不賣就沒有虧損。
看起來很慘對吧,不過事情在20178月出現了轉機,德律營收看起來變好了,營收年增率持續增長,到了2018年,獲利成長的趨勢更加明顯,所以這位朋友的心情也跟著變好,因為他解套了,於是他又開始買進這個心頭肉,希望能有不一樣的結果。接著先來說說他目前的情況,再繼續這個故事。
這位老兄手上仍有不少德律持股,平均成本約75元左右,而撰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德律的股價是52.4元,所以他的心情再度轉為低落。如果不討論目前的帳面虧損,其實他在這過程中獲利了不少,可是這些獲利,卻遠不及目前的帳面虧損,因為他只看了公司這2年的變化,就決定追高並且重壓,現在卻只能再次安慰自己,我真的是在存股。
姑且不論2016~2017年間他沒有加碼這件事,其實他在2018年初的操作挺不賴的,雖然公司在2017年年中時,營收已停止衰退,但他沒有進場加碼,而是等待,確定公司的營運真的恢復成長的軌道,才開始在2018年慢慢買進,隨後公司的營收及獲利確實也急遽成長 (截至目前為止,公司的營收已經繳出歷年來最佳的成績,稅前淨利也比2014年成長不少,但淨利仍未超越歷年最佳的2012年),所以股價也如他預期上漲,而他也遵照自己的操作紀律,隨著股價上漲,慢慢的賣出,實現獲利。故事到這裡堪稱完美,可惜的是,這老兄不知道什麼緣故,高價賣出之後,居然又以更高的價位買進,反覆幾次之後,手上就莫名其妙多了一堆成本75元的德律。
他的回答是:失心瘋了,以為股價會一直上漲,所以就一直賣出又追高。
 
 
為了不模糊這次的焦點,我們不去討論他操作的優劣,或是應該怎麼做比較好,才不會有人總說我們是事後諸葛。而且我必須承認,是我告訴他德律營收停止衰退了,但我本人卻沒有從德律身上,賺到任何一毛錢,因為財報的內容無法說服我用40元買進,加上我不了解德律,所以我選擇放棄,這近乎9成的獲利。
 
當初我從財報上看到的是:公司仍在攀爬失手滑落的山谷,以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失手滑落的山谷
即便2017年公司的營收看似成長,但其實仍只有巔峰時期的6成左右,所謂的成長,只不過是跟衰退時期比較,基期低的比較不具有任何意義。德律近年來營收最高為2014年的58.7億元,2017年全年不過36億元,雖然營收年增達16%但其實是因為2016年只有30億元,2017年的成長,不只比不上巔峰的2014年,也未曾回到2015年的47.5億元水準。
現在來看,我是錯的,因為德律2018年迄今的營收已經超越巔峰,所以我也自我反省,假如我持續追蹤,或許我也能喝到一杯羹。
(圖一) 德律近6年營收及每股盈餘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巔峰的2014年,德律的營收有4成來自於F客戶,但這位F客戶卻在2016年悄悄的消失了,這位F客戶的消失,使得公司的營收大幅度下滑,除此之外,2016年貢獻最大的G客戶,僅僅佔了營收的10%當公司的營收多來自於同一客戶時,雖然暫時不怕沒有訂單,但本身將被這位客戶禁錮,不只是營收來源,議價能力也是。
3030.png
(表一) 德律近6年主要客戶變化
 
基於上述的原因,我沒有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德律,也沒有再跟這位仁兄聊到德律,直到最近閒聊才發現原來他又在德律栽跟斗了。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因為跟他閒聊過程中,不經意地提到一句:你知道德律的大客戶曾經跑掉嗎?
而這位仁兄的回答是:沒有阿,公司這2年都只有一個主要客戶,而且占比都是10%,沒什麼變化。
於是,我寫下了這篇。
 
特地舉這個例子,是因為這位朋友曾經經歷過德律最美好的時刻,也經歷過低迷的時期,但他卻不經意的遺忘了這些,而只專注在近2年的變化,白白浪費了一開始的獲利。或許這只是個案,但相信有不少人會跟他一樣,容易把過去遺忘,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勉強自己的記憶能力,只需要在每次決策時,拉長觀察的時間,從歷史的長河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我們就可以避開許多不必要的虧損。這位老兄至少不會在75元時,又回頭買進那麼多,只要他曾經動手查過,德律股價的歷史高點是2007年的80的話,而這,並不需要多麼高超的線圖判斷能力。
不得不說,當越多人只注意到眼前的事情時,股價越容易因為這些人波動,我們也就越容易從中獲利,這些資訊都挺落後的,卻也不難取得,需要花費的心思更是相對少得多 (比起整天盯著股價看),卻可以讓我們不那麼衝動。
人們習慣在無知時貪婪,在知道時戒慎恐懼。
 
當然,我錯失了這龐大的獲利,所以沒有什麼立場批評這位朋友,只是心血來潮寫下這篇,或許未來德律會漲破100元也說不定,因為我們都不曉得股價到底會怎麼變化,但這段時間想必會很煎熬,一旦煎熬久了,茶會跟著苦,心也會跟著悲,資產也會跟著停滯不動,而這,是一種機會成本,一些我們原先可以避開的坑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小書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